close

全台灣有許多中正路、中山路....事實上在中橫東段各處也可看到一顆山形完整特殊的尖狀山頭──佐久間山。正是以「合歡越嶺古道」的關鍵人物佐久間左馬太來命名。.....


合歡越嶺古道的價值並沒有受到一般登山民眾的注意,遑論一般普羅大眾。原因可能是地理的與政治的。但事實上就其景觀吸引力與歷史人文的意義來看,合歡越嶺道都是世界級的。

約在近三十年前,太管處原想就舊有的步道系統規畫國家公園的步道,委託楊南郡先生調查「合歡越嶺道」的現況,調查結果與建議曾寫成兩本報告出版:《合歡越嶺古道調查與整修研究報告》1988、《合歡古道西段調查與步道規劃報告》1990。

其中作者用力最多的西段部分,由於離開中橫甚遠與深入崇山峻嶺之中,實力堅強的登山隊伍也僅能片段目睹,無法一睹全貌。


有興趣的朋友在閱讀這兩份報告時應注意,其東西段的分界並非如楊先生的八通關古道調查報告,以中央山脈主稜為分界點;而是以卡拉寶為分界,這一點在閱讀概念的建立時需特別注意。

在西段調查報告中的前言中,作者提綱挈領提到:

「太魯閣國家公園合歡古道西段調查與步道規劃」研究計劃,是承續筆者於民國 75 年 7 月完成之合歡越嶺古道「錐麓斷崖段」與「立霧溪掘鑿曲流段」之 後,再深入往立霧溪上游所做的調查研究。

原本立霧溪流域,聚居了 97 個泰雅族部落,自有他們的部落間交通步道以及獵徑系統。日據時代大正 3 年(西元 1914 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發動「太 魯閣蕃討伐戰」,意欲以強勢軍警力量,一舉殲服立霧溪沿岸的「內、外太魯閣 蕃」,大正 3 年 4 月起,南投廳長石橋亨,親自率領「南投廳道路開鑿隊」,自埔里出發,經眉溪、霧社、三角.、合歡山、關原(位石門山東稜下,塔次基里溪畔,非目前中橫公路上之關原)、塔次基里溪、無名溪、魯比社、魯比合流點、 卡拉寶社..,於同年 7 月 17 日開路抵達天祥(當時稱為三角錐山西麓倉庫地)。
此道路開鑿隊總共動用 300 名漢人苦力,60 名日警,利用原有蕃路之路徑, 配合炸藥使用,故效率很高,平均每日開路 1.9 公里。

太魯閣蕃討伐戰於當年 8 月 13 日結束,之後二年內,日警派遣「搜索隊」, 繼續清理道路,自埔里至太魯閣峽口,此為合歡越嶺道最初的路徑。此路線沿用 了十多年,皆做為警備之用,至昭和初年,立霧溪上游部落已被遷村至峽口,又 因原有路線上下坡度較大,於是改線經北合歡埡口(大禹嶺)、關原(目前中橫公路之關原)、畢祿至卡拉寶。新路於昭和 10 年(西元 1935 年)完成,成為當時相當熱門的健行路線。舊路合歡山至卡拉寶段則日漸廢棄。

民國 45 年東西橫貫公路(今稱中橫)的開鑿,係沿用合歡越嶺道大禹嶺至 畢祿段,因此前次調查計劃僅及卡拉寶以東路段。此次調查計劃則向上追溯至昭 和 9 年之前,即大正 3 年所開的合歡越嶺道原始路線。

調查研究此段古道的目的,是希望此條沿著塔次基里溪(立霧溪上游)而鑿 的步道,能接續自天祥至卡拉寶的步道,繼續向西抵達合歡山稜線,使得太魯閣 國家公園內能有一條貫穿全區的步道。

由於此段古道,自昭和 10 年以來即因新步道的開通而廢棄,其路況與卡拉 寶以東的古道現況不可同日而語。而文獻上,雖然有關太魯閣蕃討伐戰的記載很 多,但均側重於戰況的報導,對於當時路況的描繪極其有限,僅能由當年軍報的 字裏行間濾取所需資料,並從當年的照片背景中找尋道路的蛛絲馬跡。


不過事實上,除非縱讀全本調查報告,這段前言仍有許多斷點無法形成對合歡越嶺古道全貌地理解。為了節省時間,以下是就理解方便所做的摘要。


在無史時代,原住民就利用中央山脈的埡口、鞍部做部落間的交通連絡,至清朝末年,為了深入山區,乃有隘勇線的設置,逐步推進深山。日據時代的前期仍沿續這項措施。

註:隘勇線就是清末以及日據初期,舖設有鐵刺網的山地警備線,沿.山稜

向蕃地延伸,目的是封鎖界外原住民的出入,路寬 6 台尺,清理草木的範圍約

100 公尺,使視野開.,沿線設有監督所、分遣所、隘寮。每座隘寮派隘勇 2 人

至 4 人駐守。隘勇是民兵,雇用漢人或熟蕃充任。隘寮周圍設有木柵、通電的鐵

刺網,以及地雷,而在掩堡上有槍眼,並設置野砲、山砲、臼砲,以防止蕃人越

界入侵平地。隘勇線每隔 2 日里設有一個監督所,每隔 1 日里設有 4~6 個分遣所

與 8~12 個隘寮。監督所與分遣所除了隘勇外,尚有警部補與巡查駐守。


合歡越嶺古道在大正三年的太魯閣蕃討代戰中,經過現代體制地整理進入有史的階段,由報告中所引用的《太魯閣蕃討伐誌》一書,主要有四條路線:


『太魯閣蕃討伐誌』--(日)大正 3 年 12 月,楢崎太郎撰

本書作者是太魯閣戰爭中的從軍記者,隨陸軍第二聯隊本部翻越屏風山東下托博闊.。他對於陸軍討伐軍司令官佐久間大將在陣中督戰情形,以及輜重輸送問 題,有詳細報導。
本書也提到陸軍雖然遇到兩次颱風,仍能沿四條蕃路向東攻打「內太魯閣」:

(1)第二聯隊的山田大隊與深水大隊提前出發,採奇萊北.東稜的路.,直下卡利 亞諾敏去攻打沙卡亨社;
(2)第二守備司令部與第二聯隊本部橫越屏風山,經「屏 風山中繼所」,越過屏風山去攻打托博.社;

(3)佐久間司令官率領司令部參謀幕僚與直屬中隊,經塔次基里溪畔關原,繞過屏風山北麓東至魯比社、西拉歐卡夫 尼社;

(4)岸和田大隊採畢祿山線,迂迴北面以攻打西寶社與瓦黑爾溪畔各蕃社。

書上也述及第一守備隊的鈴木聯隊自博阿倫社(今蘆山)經今能高越嶺道向奇萊 南峰進軍,攻打木瓜溪流域的巴托蘭社。


太魯閣蕃討伐戰的波瀾壯闊,就規模上而言,在台灣島內的戰爭中僅次於日軍接收台灣的戰爭。原住民在歷次「 膺懲行動」中,其悲切的心情通常被官方紀錄所予以忽略,調查報告中特地譯出一段當時原住 民的心聲:

我們的土地一直被漢人蠶食鯨吞,使我們不得不向山區不便之處節節後退, 耕地也日漸縮小。日人口口聲稱要保護我們,那麼為什麼不糾正漢人的不當行 為?為什麼不在我們與漢人鄰接之地設定界限呢?我們聚居的山地看來廣大,但 是已被各族的蕃社所割據分配。山地的耕作須靠輪作,假如耕地不夠大,每年的 收成不足以餬口,我們就得忍受飢餓的痛苦。我們背後儘是連綿高山,高山不吝 於收容我們,但是面對惡劣的氣候、貧瘠的土地,即使辛勤耕作,所收穫的微糧 也僅夠餬口而已。一對夫婦的勞動力非常有限,終年的辛勞,往往還不足以養活 三口之家。

從蜿蜒延伸的隘勇線打過來的槍彈砲彈,不時在我們頭上飛掠過去,是什麼 道理?說是要保護我們的隘勇線,倒不如說是用來保護漢人的。隘勇線逐年推進 到我們的地盤,漢人不是在線外用鎌鍬開墾嗎?這算是保護我們嗎?為什麼要侵 占我們的土地?我族的古訓有言:「不經過他人的承諾而占為己有,就是罪惡, 罪惡的行為不可犯。」

日人恃眾攻打我們。他們使用槍砲從遠距離亂射,砲彈的聲音使我們的老幼 婦女喪.,但是我們並不怕。日人不會使用地形地物的掩蔽近敵,這算是大.的 行為,還是天生愚蠢,我們不得而知,所以戰.中常常釀成重大的傷亡。他們不 懂奇襲的戰法,而我們在高處構築工事,以逸待勞。

我們最感到可怕之事,是日人擁有無數槍彈與砲彈,養兵很多,可以連續幾 十天戰.下去,也會使用圍捕獵物的方法,把我們騙到一個地方加以殺戮。一年 到頭,我們要從事墾荒、播種、收成等農事,因此無法像他們維持半年的持久戰。

我們每一樣農事都不能錯過時令,萬一錯過時令,只能與飢餓作戰。我們的妻兒 雖然不會因為飢餓而哭泣,但是妻兒根本敵不過餓死的命運。..





前引的四條「合歡越嶺古道」的系統在因應戰爭的需要所擴建後 ,旋即廢棄。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c03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