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捲毛按:這是自民國四十九年中橫完工後,首次有系統地調查合歡越嶺古道的狀況紀錄

主持人:楊南郡

以下是正文:(若有侵權請告知) 

........................................................................................................................................ 

 

民國七十四年七月廿七日晨八點由台8號公路即中部橫貫公路第71號隧道東口(海拔230M),沿途肩邊緣小徑下抵立霧溪底(海拔205M)。溪底有山胞搭建的竹吊橋,架設在兩岸兩塊巨石上,吊橋尚稱安全,但因距水面太低,遇山洪沖毀。(若無吊橋,則需借道台電立霧溪壩過溪,再爬上立霧發電計劃施工道路寧平路,需步行三小時餘方能抵巴達岡。) 


 過溪後,沿小徑蜿蜒而上,於上午九時正抵達巴達岡。此段小徑由於居住於巴達岡之山胞經常整修維護,路況頗佳,坡度亦不甚大,一般人輕裝步行約1小時可走完。 


 巴達岡高標高450M,地勢平緩,其南緣陡落為燕子口斷崖,站在斷崖邊緣可下望立霧溪自溪畔至靳珩橋一帶。  目前僅有卓文春、王清妹兩夫婦與高文慶及其母七十五歲的高老太太兩戶四口居住此地,種植玉米、花生、芋頭、香菇及打獵為生。 


 巴達岡部落西北方有大片桂竹林,「巴達岡」之名即由此而來,竹林前坡地甚平,竹林後即接上錐麓山之東南稜,此稜之尾呈峭壁狀陡落,亦即錐麓山之東南稜有二層峭壁,我們在中橫公路上所見的燕子口斷崖是下層,在巴達岡部落西北方則可看見上層斷崖峭壁,比諸下層,更是雄壯。 


 勘查隊伍在巴達岡停留1小時,於上午十時整出發,由部落西方沿古道穿梧桐林而行,15分鐘後見巴達岡吊橋遺址,(海拔480M),昔日原有吊橋橫跨巴達岡溪,現已全毀,因此繼續前行,於上午十時廿五分下至巴達岡溪東支流,之後翻過短稜再過巴達岡西支流。 


 巴達岡溪十分短促,兩支流在此交會後不遠即有部分成為伏流,由燕子口峭壁下洞穴中湧出,賸下的溪水則為燕子口西側的巴達岡瀑布。 


 過巴達岡西支流後是一片高約15.公尺的大石壁,目前山胞在此釘有木梯,可循此攀上,之後路徑即呈之字狀陡升,(或巴達岡吊橋修復後,則可不必下溪再爬坡)。 


 古道沿立霧溪北岸,在斷崖上方通過,沿途芒草頗密,若非事先砍草,則穿’行困難。 


 上午十一點三十分,古道升至錐麓山南稜斷崖邊緣,已無芒草,視野開,路跡亦極清晰,此處海拔680M,此後古道和緩上升。 


 中午十二點,到達第一個隧道,洞長約10.公尺,徑2.公尺,內部乾燥平坦,可做緊急避難之用,洞內有山胞過夜火燼,並有水桶儲水。我們在此午餐休息,於十二點五十分出發。 


 隧道標高770M,自此即進入古道精華路段--橫越錐麓大斷崖充滿驚險與滿足之旅。 



 如前所述,當年歷盡千辛萬苦方始在錐麓大斷崖峭壁上鑿出古道,如今因路況仍極完整,走來兩翼生風,時而俯瞰立霧溪峽谷,令人心胸為之大展。 


 十分鐘後,到達第二隧道隧道,正在斷崖上的一個小突出點上,石色潔白,洞內雕有地藏王菩薩神像,可能是當年為行經此路段者祈福所雕。洞長僅三公尺,隧道西端有石階可攀上一個小展望台。據文獻所記,此為蕃產交易所,唯此台寬不足一坪,不太可能做為交易場所,但展望之佳,無法形容,此地海拔780M。 


 下午一時十分,古道最高點,標高780M,為一短突角,過後路緩緩下降,五分鐘後路上有一懸空處,上僅架一支鐵軌,必需面壁慢行,之後路況較差,需緩緩而行,半小時後即達斷崖警官駐在所原址,海拔750M。 


 此地有一新建獵寮,據山胞卓文春所述沿獵寮前短稜下溪溝,可抵流芳橋附近,但坡極陡,非一般人能走。 


 之後,古道穿森林緩緩下降,路上方有一紀念碑,上刻「故花蓮港廳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郎之碑」,此地海拔740M。 


 古道繼續穿森林緩緩下降,於下午二時正到達海拔695M乾溪溝,此溝溪遇雨即成流芳橋旁之大瀑布。 


 過乾溪溝後古道穿過密生芒草的樹林,行進緩慢,於下午三點四十分抵錐麓駐在所舊址,海拔715M。 


 錐麓駐在所上下兩層疊石平台,及一儲水槽,因其地芒草密生幾不見天日,很難找到其他遺跡,若能全部砍去茅草,錐麓駐在所的展望應不亞於錐麓斷崖上所見。 


 之後,仍在芒草中行進,於下午四點半到達第二個懸空軌道,海拔710M。 


 之後,芒草較疏,時而為森林,下午五點,路坍成V型斷崖,上下約15.公尺,有繩索可供攀緣。15.分鐘後見第三個懸空軌道,然後古道進入森林,於五點三十分,到達一處山漥,標高710M,石壁上有細小泉水,在此取水過夜。 


 七月廿八日晨六時三十分出發,二十分鐘後即為中橫九曲洞上方之斷崖,此路段已崩毀約100公尺,步行時驚險萬分,將來可能需繞道至崩坍處上方,以免強行通過時發生危險。 


 上午七時三十分,通過崩坍處後古道之形降至650M處,此後進入闊葉樹混合林中,路跡明顯,鳥獸亦頗多,七點四十五分到達立霧溪與荖西溪兩溪合流點上方突稜,海拔605M,此地可展望由白色大理石構成的荖西溪谷與灰色的立霧溪谷,並可眺望慈母橋及對岸的合流平台。適合規劃成賞鳥區,並建展望台。 


 之後古道沿荖西溪東岸而行,緩緩下降,半小時後降至海拔530M,距慈母橋約1000公尺處,古道仍繼續前行,根據蕃地圖,應在距慈母橋約1200公尺處以合流吊橋跨過荖西溪,接合流警官駐在所,但因台電荖西溪取水口施工道路開闢,吊橋東端遺跡尚在,西端已不復可尋。 


 由此沿便道五分鐘後可下抵台電施工道,海拔520M,恰為施工道路轉折點隧道口上方,由此再沿便道直下荖西溪,二十分鐘到達荖西溪底,海拔415M,沿溪旁跳石前進,於上午九點到達慈母橋,海拔380M,完成此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c03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