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看了一篇climbing雜誌的文章提及:美國的岩館七成是在2011年之後成立的。可見攀岩人口的成長迅速地成長。對於攀岩人口成長的觀察指標:大概就是世界杯各國的選手數量分佈以及每年約十幾站的世界杯巡迴賽事舉辦國。畢竟比賽仍牽涉到 廣告贊助-觀眾 等商業因素。
雖然沒有觀察到日本的相關數據報導,但從上述兩項指標觀察,中國近年來提倡攀岩運動不餘遺力,但真正實力強大與市場成熟的可能是日本。從今年第一場抱石世界杯看來,142位參賽選手中有10位是日本選手,這個比例很驚人,而且日本選手的實力是不時可拿個冠軍的。當然,我們可能最熟悉的還是曾拿個數次年度抱石冠軍的野口啟代。
最近又看到一則沒有來源的東京都岩館分佈圖,比對前述結論,我覺得日本的岩館或攀岩環境應該是世界第一了吧!
2015年去日本登富士山順便安排了岩館行程,以下是一些觀察去印證上述的一些看法結論。
台灣攀岩者近幾年去日本岩館攀爬的例子越來越多,有趣的是更前一波出國攀岩的熱潮是去泰國喀比或中國陽朔的天然岩場攀岩,總之這兩股熱潮仍延續著,並且人數不斷增加,地點也更擴散足跡大致上在中日韓泰,以及英法及美加。透過網路社群,經驗文跟資料並不難蒐集。但時間有限,日本的觀察並未及於上攀場與天然岩場。
pump是一家連鎖的岩館,B是指bouldering抱石的意思,所以秋葉原這家岩館只有抱石牆沒有上攀牆,東京寸土寸金,抱石牆的利用率可以容納比較多人的使用。
以便利商店商品的滿意度相比較,門票算是略貴,設施與服務當然比台灣還好,有提供冰塊與冰桶在攀爬後可以冰敷。更衣室、淋浴間其實不大,但不覺得狹隘不舒服,就很佩服日本很多貼心與細緻的設計,但相對的要配合很多規矩,這些規矩無非是在狹小的空間中使得空間利用率要最大,且不致感到煩燥。並且使整體令人感到井然有序。這其實令我在日本全程感到一點壓力,例如在富士山最高的山屋──御來光館,即充分顯示這種特點。御來光館並沒有客廳,在餐廳用完餐後必需離開,一天大概有三到五批登山客必需輪流用餐。在入夜後,室外很冷的情況下,只能回到床鋪,但必需輕聲細語,以免影響其他人。至於會弄髒地板的登山鞋會發一個小袋子裝起來並擺放整齊。總之日本的整潔以及具美感眼見的設計規畫,在視覺上是種舒適,但實際身在其中,卻有種說不出的不自在,大概是端看我自己對日本文化的理解與適應吧。
冰敷
除了門票外,初次還要繳一筆會員費,好像是2000日圓的樣子,所以總合是蠻貴的,有趣的是,幾乎攀岩者都一去再去,因此非常態攀岩者造訪日本岩館就可能要多考慮了。
初次買完票後,會有個用平板電腦觀看進行的安全講習,看完後在文件上簽署免責聲明即可入場。
岩牆與岩點的搭配,就算是外行人看了也會被吸引。最重要的是路線以岩塊組定線,難度與說明都寫得很清楚,而且岩點鎖得稀鬆,很方便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程度的路線。
最重要的是在世界杯使用的岩點,這裡也摸得到,而且據說路線的更換是每周一次,這種更換的頻率不難聨想到岩館的使用率跟人數有多驚人,造訪的這天上班日下午,粗算一下大概也有三十個人。
這種更換路線的方式還有一個迅速的特點──鎖點不用木螺絲,力矩過大的岩點會用小岩塊去固定。我試了一些路線,大體上沒有不好玩的,大部分岩友的評價也都很高。路線是岩館的靈魂,樓梯的牆面擺了數張日本現役國手的相片,諸如小林由佳、藤井快....據說是岩館的定線員。
離開前看了一下天然岩場路線圖,多集中的歐美,我挑了一本日本才剛出版的瑞牆山,推測岩場的開發與岩館有很密切的關係。果不其然,結帳時,用了很破的英文跟店員搭訕,瑞牆山岩場的協力開發者之一赫然有店長的名字 :壽村 尚良余,一問之下竟是日本的前國手,在2011年世界杯有一次出場的紀錄。
很靦腆的店長及簽名
半開玩笑跟壽村小姐要簽名,不過她很謙虛,於是轉個話題哈拉後,再轉回來問她名字漢字怎麼寫,然後就要到簽名了。大概問了一下館長的薪水,大概新台幣十萬。
結束後,天色漸暗,女僕正成群地下班穿過秋葉原最熱鬧馬路,轉角是家應有盡有的電器行,充滿各式電子娛樂產品及家電。坐捷運回新宿的路上,翻著瑞牆山的路線圖,我心中盤算著:明年找個時間到日本攀岩,從成田機場直接殺到二子山岩場或瑞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