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捲毛按:誠如前言所提到的,這篇文章是牛奶前輩多年累積的攀岩心得,雖說是戲言,但每一個篇章攀岩者實則需要或必要專題探討以檢視自己的狀態。因此顯而易見的內容上適合進階攀岩者使用以及揣摩,其中所提及的攀岩面向,以國內的攀岩環境而論已是面面俱到。

從文本分析,前輩作者屬於閱謮金鏞小說世代,因此名詞上有許多武俠小說及佛、道的哲學概念,新世代讀來可能有點障礙,這是題外話,。


在取得作者的同意,轉載於此分享大家,是為序。







前言
距離上一次修訂的時間,又過了8年了.這次因為有朋友想看,所以又從箱底把這篇文章再次地翻出來。雖然觀念又有很多更新,但不想再修了;再看一遍,只訂正了一些標點及文字上的錯誤.觀念不同的地方就原汁原味地的保留,如此才能借過去的不成熟,看到一些成長的軌跡。
.                 2011/5/18 於台北劍潭 牛奶
.
這篇文章是10多年前開始寫的。花了我快三年的時間,才斷斷續續地完成前五回。雖然是戲言,但因能力有限,有時絞盡腦汁,才寫出一小段,甚至有些關健處,經過好幾星期的苦思,才能把心中一個小小的觀念,用顯淺的文字表達出來。
這其實是寫我多年來攀岩的心路歷程。所以取攀岩之道的名稱,是因為從一開始登山與攀岩,就發覺它們能觸動我內心深處。從那時候起,我一直試著把登山與攀岩的過程中,所得到的種種體驗,用在生活上。慢慢地,也可以反過來,把平常生活的體驗,用在攀岩之上。
退隱多年,現在再重出江湖,已感力不從心,實在寫不下去了。只好把從前己寫好的點點滴滴(一開始寫就把10篇的主題定好了)稍作整理,勉強完成。但後五回實在是殘破的片段,只好等待有緣人自行補足了。
對內容有任何意見,務請賜教!
. 2003/6/22 於台北士林 牛奶
.
戲說攀岩之道目錄:
第一回:內功心法 (入門必修,宜勤練)
心法第一條:得意忘形
心法第二條:虛懷若谷
心法第三條:道法自然
第二回:明心見性
一.明心:了解思想行為的成因。
二.見性:認清本性。
第三回:命運與修養
一.命定:先天條件不可強求改變,也不可以當作成敗的藉口。
二.運氣:配合外在環境,發揮內在氣勢;盡力而為,不逞一時之快。
三.修心:去蕪存菁,面目一新。
四.養性:真情流露,歡喜自在。
第四回:運氣發功
一.運氣:把體內穩定的能量,提昇至待發的狀態。
二.發功:適當時刻,在適當地方用力。
三.收勁:緊張的肌肉及心情,再度放鬆。
第五回:心無二用
一.清心:認清本我
二.用心:學習技術,熟練技巧。
第六回:心無二用(下)
三.專心:心無雜念,專心一致。
1.提神 2.入神 3.忘神 4.再入神 5.全神 6.回神
四.無心:以意馭氣 經脈流轉
第七回:真實體驗
第八回:本性畢露
第九回:走火入魔
第十回:大器晚成

戲說攀岩之道 第一回:內功心法
練習爬岩的方法很多,散見於各種雜誌上;也常在岩友間,口耳相傳。無論體能鍛練,攀登技巧,器材使用,醫療復健,以及飲食等,都已相當完備。但有一項,對初學者非常重要,卻經常被忽略了,那就是『自己』。
一個新手,必須跟著教練,學習各種技術。教練怎麼教,學員就怎麼學,完全沒有選擇的餘地。可是,每個人的條件,興趣,及需要都不同,千篇一律的教材,不能滿足個別的需要。
你不要妄想遇到明師(註:非名師),等他來打通你任督二脈,那你可能會終身不遇,這是外道(向身外求道,終究成空)。如何在眾多不同風格的教練之間學得一技之長,終身受用,那就必須練內功。因為無論你如何勤加鍛練,體能總有一定的極限,也總有衰退的時候。也不管你技巧如何高超,當你失去了強大的體能之後,一樣是無用武之地。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現因年紀老邁,怕武功失傳,特將祖傳內功心法,公諸於世。是否受用,就看各人造化了。
心法第一條:得意忘形
很多人喜歡勤練公式,只爬熟識的路線;或是看人爬過,記熟方法,才去嘗試。如果一直這樣子,那你只能算是門外漢,根本還沒入門。
技巧不能死記,必須靈活應用。記得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學太極劍的過程嗎?笑傲江湖的令狐沖如何活用獨孤九劍?莊子養生主的庖丁出神入化的解牛功夫?這些都是最好的詮譯。假如沒有看過,那絕不可放過。
當你得其真意(內涵),而忘其形體(外表)之後,那怕天長地久,因為你已經擁有。

心法第二條:虛懷若谷
不要略有所成,便自信滿滿。不要因為爬得好,而看不起比你差的人;也不要略有所悟,便以為是創見;也許,己經沿用很久。虛心求學,才能集思廣益,不斷進步。谷因為空所以能容,因為低所以能順勢,上寬下窄任所取用所以無私。

心法第三條:道法自然
取法於上,僅得其中;取法於中,僅得其下(唐書)。很多人對所謂的高手,總是心存恐懼,自覺爬得不好,不好意思跟他們一起爬,以為會妨礙他們的練習。其實,要學東西,就要臉皮厚一點,常跟比自己好的人學習,才會進步神速。當你有了一定的功力之後,就要了解,如果你一直只取法於上者,將永遠不能獲得真正的突破。那上者是取法於誰的呢?大道之妙,盡在自然。


此為正宗心法,宜謹記於心。若能多加參詳,內力必然大增。至於修練的法門(實際修行的方法),會慢慢介紹。但最好有一定的內力之後,再行修練;否則,容易走火入魔,不得其益,反受其害。
如果你在不斷地實踐之後(要實踐而不要空想),對各心法有了初步的體驗,那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如下的感受:
體驗心法第一條:動作如行雲流水,毫無凝滯;意志如手使筆,揮灑自如。
體驗心法第二條:沒有了比較,也沒有對抗,但覺風清雲淡,歡喜自在。
體驗心法第三條:無論吃飯睡覺,動靜坐臥之間,皆有所得。
以上三條乃集攀岩之道的大成,以後每看一回,最好都能回頭再讀,細加體會。
.
戲說攀岩之道 第二回 : 明心見性
所謂心法者,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別人不知。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所以看別人攀登時,除了看他的動作技巧外,更要深入其內心,了解他的想法。尤其看高手,若只注意其動作的圓熟,以及力量的強勁,自以為已經得到真髓,而回家閉門苦練;那你所看到的,也許只是一些皮毛而矣。若從好的方面來看,學到的雖是皮毛,尚能強身健體,且能有模有樣;但從壞的方面來說,卻是徒具形式,經不起考驗。所以跟高手學習,更要探求其心高而氣不敖的內涵。
如果你已經把上期的心法再三揣摸,而有所領會,就可以開始參考下列法門。

明心
醫生看病,不能單靠一些症狀;必須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同樣,要化解心中妄念,也要找出原因,然後加以化解。一個有病在身的人,如何去練習上乘的武功呢?所以明心是練功的第一步。明心就是了解自己的心意,探討平日的所作所為是為了甚麼原因?是何種力量叫你如此去做?攀岩是你真正的需要,或者只是用來滿足別人對你的期望。

1.心路歷程
在學習攀岩的過程中,除了技術與體能會改變之外,心境也會不斷地變化。變,不一定是成長,也可能是停滯,甚或倒退。
剛學的時候,看到高手,會覺得不可思議,竟然有這麼厲害的人。如果你有真正用功練習,那爬一陣子之後,有了一些實力,也看習慣了高手的爬法,覺得其實也沒什麼,只要努力一樣可做到(或者感到永達追不上,而就此打住)。當到達一定程度之後,就會慢慢形成與人競爭與對抗的心態。等到有了一些成就(如爬上比較難的路線,或比賽得獎),在岩場上更是目空一切,對別人不以為然。
假如你學習過程,也曾經是這樣的話,那表示當時你對自己沒有信心。因為信心不足的人,才會一直跟別人比較,藉由比較來肯定自己,卻不知不單沒有效果,而且後患無窮。當然每個人的歷程都不太一樣,以上所列的只是問題比較嚴重的部份。但下面所用的治病方法,卻大同小異。

2.執著
凡比較,必有勝負;有勝負,就有得失。心情必隨之起伏,隨之動盪,而不能靜,不能定。於是妄念叢生,心病日重。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不斷進步;你可以把它當作休閒,或當作運動,偶爾爬爬,舒展一下身心。那正是很多人的想法,十分正確,也是發展攀岩運動的主要目標。但是,如果你下過苦功,想有所突破,而現在仍然有突破的慾望與突破的能力,卻不再追求,那就是逃避;想做又能做,卻不去做,當然會心有不甘了。先跟別人比,心中會出現一個「在高手面前差勁的我」,另一個是「在低手面前優越的我」再自己跟自己比,即差勁的我與優越的我比較,當然逃避前者,選擇後者。不管跟誰比,只要執著於勝負得失,就無法得到喜悅,得到自在。
「他做得到,我當然做得到,拼了命也要追上」,「快要比賽了,我一定要多練一些」苦練不是不好,要進步當然要練。問題是叫你努力的因素是外在的,是不穩定的。外在的因素,將迫使你處於被動的位置,被動就會感到痛苦。又因為它的不穩定,所以對你的作用會時大時小,時強時弱,如隨波逐流,難免暴起暴落。

3.破執
認清目標:要克服障礙,就要認清目標。你要攀登的是岩壁,要面對的是自己。應該找你喜歡的路線來爬,不足之處,再適度作鍛練(註1)。不要老想著贏過誰,而身不由己,做一些不喜歡的事。
擺脫牽引:我們要主動去選擇路線,不要被路線來限制你。若無法擺脫5.X這個陷阱,它就會變成一個魔咒,使你身不由己。爬岩的時候,眼中所見,耳中所聽,口中所說,心中所想,盡是5.X。其實它只是用來參考與方便溝通之用,當然也可以作為一個循序漸進的準繩。假如當作最高目標來追求,就是虛實不分,落入魔道。
不亢不卑:面對爬得比你好的人,可以欣賞,可以學習,不要用嘴巴把對方捧上天去。面對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可以互相切磋,互相激勵,不需競爭,無用對抗。對待爬得比你差的人,可以鼓勵,可以指導,但千萬不要自以為是,以為非此法不可行,硬要對方用你的方法爬,否則就認為他不受教。
跟比你差的人一起爬,要自謙;跟你一樣的人一起爬,要平和;跟比你好的人一起爬,要自信(如此才能看清別人,看清自己)。
「不留成見,日日清新」不因為別人或自己過去的表現,而預設固定的觀感或立場;用此時此地的心去體驗,才能看清當下的真實。

4.精進
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找到正確的方法之後,是否有成,就要看你的耐性了。不急進,不間斷,持之以恆,是各種修練的法門中最易了解,也最難做到的。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在「不急不斷」中成就的。
若能緊守不急不斷的功夫,經過一段日子後,也許你可以感覺到,你的心已運轉如意(也就是能自我控制,請看第三回[修心養性]),對外界的影響也能充分掌握,甚至能作出適當的回應,而再不會身不由己,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明明是不想做,但為了某個目標,不能不做);或產生一些不該有的情緒反應。如果能這樣,表示你已經能開始控制內在的力量,這是日後修心的基礎。

見性
找到病因,還要認清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再行下藥。人的本性是不會變的,只會被蒙蔽,被扭曲。找出本性,才能因材施教,順其自然。

1.天真
剛出生的嬰兒,吃飽就睡,睡飽就吃,很容易滿足。剛學攀岩的人,也很謙虛,很願意去請教別人,大家都可以做他的老師。而第一次攀岩,大多是最快樂的,最難忘的。不是因為第一次,而是因為心無所求,所以使你謙虛,好奇,接納一切。這種感覺很容易就會忘記,一定要把它找回來;因為那是你的原力(是心靈的能量來源)。

2.迷失
爬久了,癮頭也跟著大了。一個星期不爬就混身不對勁,路線也越爬越難。整天為了一個叫5.X的目標,廢寢忘食。平常一週爬兩次;但是,到了比賽前,可以變成一週爬七次。可是,除了心中的慾望,開始時的快樂,己經找不到了。很多人都希望找回那種感覺,可是卻不知道如何去做。
如果一直用外在的目標,來滿足心中的慾望,根本是緣木求魚。就像寓言中的那隻驢子,主人在它身上綁了一根掛了蘿蔔的竹竿,驢子為了想吃蘿蔔,只好不斷往前走,跌入永無休止的陷阱。

3.反樸
要解開這個無窮無盡的困境,不是一直增加速度向前跑(不斷苦練),或原地不動假裝不喜歡吃蘿蔔(自我欺騙)就可以解決的。沒有驢子不愛蘿蔔,也沒有人不希望快樂。問題的根本在放不下,也不知如何放下。驢子的竹竿是別人綁的,它不能選擇;可是,人的竹竿是自己綁的,必須自己來解。解下不實的負擔,認清自己;停止外在的追求(註2),看破無盡的慾望,才能夠回歸真正的感覺與內在的需求。

明心見性之後,更要修心養性。修養要得法,更要與命運配合,才不致白費力氣,用錯地方。請看第三回 [命運與修養]



註1:適度的意思,很難有一個十分明確的定義,必須由經驗的累積,慢慢去體會。簡單來說,可以分兩方面來界定:
外在條件:有人可以單手拉單槓,或抓住很小的把手,卻爬不上5.10的路線(我曾教過可拉50個單槓,卻爬不上大砲岩5.6的陽光面)。有人可以爬很難的路線,卻爬不了多久就累了。當然原因很多,可能是肌肉的訓練不夠全面(如指力強,但臂力弱;或不注意耐力的培養),可能是技術的應用,不夠靈活。總之,要不體能超過技術,就是技術超過體能(技術是指爬新路線的能力),兩者都容易做成挫折。因為人會以自己表現較好的部份,來評估自己;但現實的考驗,卻是全面性的。體能要跟隨技術,不可超越太多,這就是所謂的適度。否則,無限量的苦練體能,而技術卻無法並進,那只會在一次一次的折敗中,增加失落感。
訓練前,沒有身不由己的感覺,時間到了,自然就會想去做,是主動而且樂意的,沒有半點負擔。
訓練中,不會感到痛苦(身體己不能負荷,但仍勉強照進度做完)雖然練得很累,卻是全身舒暢,那就對了。不過,感覺會受天氣,同伴,場地的影響,而產生誤差,要特別注意。
註2:不是不再追求,而是要認清那些是真正的目標,那些只是過程與手段,如此才不會迷失。

戲說攀岩之道 第三回 : 命運與修養
很多人不相信命運,認為一切都掌握在自已的手中,只要努力,沒有做不到的事情。也有人很相信命運,以為冥冥中自有定數,不可強求。其實這都是迷信,一個太積極,當作自已無所不能;一個太消極,以為努力根本沒用。
其實,在我們的生命中,有一部份是不能改變的,那是先天條件,叫做命定。有一部分是可以變的,那是生活軌跡,叫做運程。接受自己先天能力,就是認命(認清自己的生命);時時改進對外的表現,就是修養。凡事但求盡其在我,成敗者,時也!命也!不必計較。

一.命定先天條件不可強求改變,也不可以當作成敗的藉口。
形體已定
有人爬不上某些路線,就說那是身材的關係。不是抱怨手太短,就是身體不夠高,所以才爬不上去。其實,那是對自己的生命,沒有認識清楚。
認清生命
我們可以了解原則:這一步矮的比較有利,那一手高的才吃香。但不要輕視別人「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比我高,所以才抓得到;他能橫渡過去,那是因為他矮,沒什麼!」不要為了平常比你差的人,爬上一條路線,而你沒爬上,因此而生氣。為了爭一口氣,為了嬴回面子,或在岩壁上苦苦糾纏,不願意下來;或替自已尋找藉口,不是我不行,只是………。
發揮所長
與人比較,就會爭強好勝,就會用身材作為藉口。其實,我們可以把攀岩純粹當作是自我的磨練。遇到適合自己身材的路線,就盡情去發揮;若爬得順暢,就好好享受,不需要沾沾自喜,到處宣揚。遇到不適合自己身材的路線,就努力去克服;就算爬得不順,也不必抱怨;其實那正是體驗道理與技巧的最佳時刻。(爬得順,表示都在用已經熟練的技術;爬得不順,表示遇到有所欠缺的部份,要進步就要掌握現在。)攀岩重在發揮,而不是鬥爭;要互相切磋,不要互相對抗。
接受事實
雖然與生俱來的各種條件,很多未如己意,但既已生而為人,就算無法變成猴子,也勉強能在岩壁上爬來爬去,也已差強人意。人必須學著去認命,去認清這獨一無二的生命中,已然存在的各種優點與缺憾,誠心接受。

假如做不到以上的要求,而整日怨天尤人,那如何做修養的功夫呢?恐怕是修練越勤,為害越深。

二.運氣配合外在環境,發揮內在氣勢;盡力而為,不逞一時之快。
變化無常
環境的變化,很多不是事前可以掌握的;而個人的狀態,有起有伏,更不可能一直維持在顛峰。
隨機應變
平常要多觀察路線,培養破解能力。若上了岩壁之後,發現不能用預期的方法來爬,也要能隨機應變,馬上作出正確的判斷。觀察路線與實際攀登,必須要互相印證。要培養這種能力,必須經常「On sight」新路線;只有On sight才能訓練立刻的反應。
盡力而為
On sight除了要考慮路線的難度外,更要了解當時身體的狀態。平常不要爬到筋疲力盡,或做出超過個人極限的動作(但是這麼多人在看,死也要爬上去:身不由己呀!)如此不單不會進步,反而會傷害身體,減短攀岩的生命。這不是叫我們接受命運的控制,相反地,是由我們來控制它們。
不逞一時之快
有人從不注意身體的變化,總是想做就做,以為昨天可以,今天一定沒問題。其實人的生命力,時高時低,時強時弱,無時無刻不在改變;但人的感覺,就像大海中的小舟,很難了解海水的起落。所以不要因為偶而爬上一條得意的路線,而高估自己的能力;或者己經感到吃力(快要受傷),仍拚命死撐。
偶而爬得好,就意氣風發;表現不佳,馬上憂懷喪志。那情緒就會完全受到運氣所左右,而不能控制了。
自我調整
其實,「運氣」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雖然不可強行改變,卻可以適當地調整。人餓了不得不吃,吃得再飽也會再餓。但可以調整什麼時候吃,什麼時候不吃。
配合環境
一年當中,可把生命力調整在夏天或秋天時最強;因為那時候天氣穩定,爬的機會最多(指台北)。也可以調整到假。當然,根據比賽的時程來安排,也是無可厚非的。平常練習,可以選擇當天狀況最好的時候,去爬重要的路線;或比賽當天,把一日最好的狀態調整到出場時。當然,生活上很多事情,也可以如此安排(看第六回:心無二用下)。

三.修心去蕪存菁,面目一新。
人的根本是天生的,不能改變的。但有些想法及對外的表現,是後天形成的,是可以修改的。
1.想法:
要明白心中的想法,必須要多注意自己平常攀岩的每一個動作。為什麼會想到用這個姿勢?為什麼要側身?為什麼左手會抓右邊,而右腳卻踏左邊?為什麼心跳會突然加快,全身冒汗?為什麼會猶豫不決,等墜落後又後悔?剛剛要是用這個姿勢就能爬上了,為什麼現在才想到?或早已想到,卻不敢馬上去做?
On Sight
你必須在On Sight每條路線後(不是On Sight不算,註1),立刻從頭細想整個攀登過程,找出好的,與不好的動作。更重要是找出原因,也就是做這個動作前的一瞬間,你為何如此做,或為何不做。是技巧不夠,根本想不到?還是想到不敢做?是有危險(支點不好,確保者不專心....)所以不敢?還是習慣性的不敢?如何對自己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剛開始會很困難,覺得千頭萬緒,不知從何想起。但是,若你能堅持下去,很快地(也許不出幾個月),就可以突破瓶頸,掌握到基本的竅門,而輕鬆很多。
比賽
如果參加過比賽,那一定感受過現場的壓力。壓力容易使人失常,無法表現出練習時的實力。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不能自我控制。內在情緒的穩定,外在肌肉的柔軟(不是伸展的柔軟度),心跳呼吸的頻率,這些都互為因果,必須平常多加注意。
其他
為什麼有時候墜落會感到生氣,不甘心,或鬱卒?因為有人爬上,而你沒爬上?還是你平常可以爬完,今天卻爬不完?有時候該休息了,仍然不怕受傷而繼續爬?因為有人在看,或快要比賽了?同一條路線,有時爬得上,有時爬不上?可能是體能不同,更可能是心情不同?以下來討論一下真正的原因。
2.成因:
學習
人很多想法,都是由後天的教育與經驗所形成的。而在學習攀岩的過程中,也會慢慢養成一些習慣的動作,或判斷的方式。
被動學習
因為剛學爬岩的人,不知如何選擇,只能對教練言聽計從,難免學到一些不適合自己的技術,以及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
主動學習
如果不常常反省,檢討,而只跟著習慣去做,那雖然你的體能不斷地加強,技巧也越見圓熟;可是,你對它們(體能與技巧)的駕御能力,卻無法跟著提昇。

3.改變:
既然習慣可以慢慢養成,當然也可以慢慢去除;但最難就是持之以恆。爬岩也一樣。想增加柔軟度,卻做一天停兩天,效果自然有限。雖然知道很多體能鍛練的方法,但一下子每天苦練,突飛猛進;一下子鬥志全消,一落千丈。原因很多,可能天氣不好,可能工作太忙,也可能雜務纏身。但有兩個更重要的原因,經常為一般人所忽略。
重視外在目標:
把鍛練視為手段,當作不得不做的苦工,那當然做不久了。每次比賽前,岩場就會出現很多人苦練;比賽結束後,人都不見了。
沒有計劃:
想到就做,或練太多,或練太少,暴起暴落。要改變,可先做下列兩點:
成為習慣:
任何事情,要產生持久的影響力,必須養成一種習慣。習慣就像吃完飯吃水果,穿了鞋就綁鞋帶一樣自然。如每天洗完澡,馬上做20分鐘伸展操;或每天飯前一小時做體能。定時定量(當然要視當時身體狀況,加以調整)自然不易中斷。
認清目標:
其實自我(身心的)鍛練,本身就是一種目的;外在的名利(比賽,獎金,5.X,以及別人的掌聲...)都只是一種手段,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用來幫助你,提醒你,及鞭策你的工具而已。只要能活在當下的感覺,不再為了某個外在的目標,而把其他所做的一切,當作追求的手段。那我們從自我鍛練,參加比賽,追求5.X+1,及得到(或失去)別人的掌聲的過程中,都應該可以保持快樂的心境。

四.養性 真情流露,歡喜自在。
人的個性,差不多在三歲前就已決定;而攀岩者在岩壁上攀登的風格,也可能在幾次的攀登中便己形成(也許就在第一次)。個性跟風格一般是不會改變的,但卻很容易被慾望所扭曲,而變得面目全非。
尋回真我
常常靜下心來,把從前攀岩的經歷,從開始到現在,慾望如何在心中一個一個的升起?每次慾望由升起到被滿足(或至今仍未滿足)的過程中,我的想法或做法,如何改變?如何調整?如何適應?慢慢就可以再看見,剛學攀岩的時候,那個原來的我,是何等模樣。
流露真情
當你找到自己未經扭曲的本來面目(不容易呀!可能要花好幾年的功夫),才能對外界的剌激,作出發自內心的真實反應。而平常生活的情緒,會變得很穩定,不會經常波動,或大起大落。
歡喜自在
也許在別人眼中,你跟以前沒什麼兩樣。但是,你可以感覺到,那些莫明的壓力已經消失了。從前也許因為某條路線一直爬不上,或因為某個人一直爬得比你好,要不比賽失常沒有拿到名次,心中就會生起失落,怨恨,憤怒,不滿或忌妒等等的感覺,增加不少的負擔。現在認清了真正的需要,5.x就不再是追求的目標,而只是一個用來互相討論與參考的標準而已;而別人的看法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攀岩時種種的不如意,慢慢被歡喜,自在,滿足,欣賞,與感激所取代。爬岩再不是那麼痛苦的事了。你可以成為自己的主人,再不受別人,或岩壁所控制。

至於要如何調整與安排自已的狀態,請看第四回 [運氣發功]

註1:只有在On Sight 的時候,才能有最好的修練。爬己經爬過的(不管有沒有爬上過),或先看別人的動作再去爬,都失去了最好的效果;因為沒有了創造性。爬過的路線當然可以再爬,好處也不少。不過有新路線,當然多爬新路線。

可是平常練習與真正面對考驗是不一樣的:練習時,只需要體力好,技術夠,就足以應付。但當你要On Sight Leading一條新路線的時候,那情緒就變得很重要了,甚至成為決定性的因素。
也許有人問:為什麼一定要On Sight及Leading?為何不能只爬TopRoping或Bouldering?其實只要你爬得開心,並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
上方確保的主觀成份較多,因為有沒有靠繩子幫忙,很難認定(不管有無拉緊,至少在心理上有所幫助);On Sight Leading就客觀多了,所以比賽幾乎都以此為標準。人對自己的評定總是比較放鬆,只取好的表現,而忽略壞的;而客觀的評定,就會比較嚴格。人必須先自我肯定,才可能有成功的可能,如果連自己都認為做不到,沒有半點夢想,那就一點機會都沒有了;可是,如果走得偏了,就可能太過於自我。相反地,一味向外追求別人的肯定,完全以客觀標準為標準,那等於把高樓建於沙地上,到頭來也將會一無所有。所以主觀與客觀的認定同樣重要,不可偏廢。也就是說,不要以為只有On Sight Leading才夠格,也不應該只滿足於熟識的路線。


戲說攀岩之道 第四回:運氣發功
很多人到了岩場,總是有事沒事磨上一陣子,或喝喝茶,或聊聊天之後,才開始爬岩。等穿好了岩鞋,綁上了粉袋,也是東摸摸,西摸摸,去抱一些簡單的石頭,而不會一下子就去爬困難的路線。前者一般叫做培養情緒,後者叫做熱身。
因為面對不同的生活情境,心情必須加以調整,而喝茶聊天,正好可以作為一種區隔,一種緩衝;而熱身的重要,更不在話下了。不論是培養情緒或熱身,在此一律稱作運氣 (運為動詞,與命運的運不同)。
等身心都已準備就緒,便可穿上吊帶,綁上繩子,開始正式的攀爬。由開始攀登,直到攀完一條路線的過程,稱為發功。
爬夠了,在回家之前再輕鬆地抱抱石,拉拉筋,聊聊天,讓肌肉放鬆情緒沉殿,那就叫做收勁。
一.運氣 把穩定的能量,提昇至待發狀態。
1.熱身
不在本系列的討論範圍,故只鉤出其重點:
1.未充份熱身前,不做接近能力極限的動作。
2.所謂充份熱身,是以全身輕微出汗為度。
3.用類似攀登動作來熱身,效果較好。
4.熱身強度,要漸漸提昇,至少超過極限的50%,再慢慢降低。
5.停止後10分鐘,乳酸可完全排除。休息30分鐘,需重新熱身。
2.熱心
情緒是無形的,很難找出一套標準方法,能適合所有的人。要知道如何才能把情緒調整到最好,我們必須自己去摸索,去嘗試;因為,只有自己才能真正了解,自已的想法及感覺。
體認顛峰時刻
首先,平常要多注意,你表現最好的時候,通常是在怎麼樣的情緒下;表現好的意思就像爬上平常爬不上的路線,或在岩壁上的感覺很順暢,動作很靈活等等,反正覺得滿意就是了。相反地,表現最差的時候,也要注意,才能除去負面的影響。
掌握因果
最好在你爬完每一條路線之後,馬上去回憶,去思考,找出所有狀況發生的原因,了解是那種情緒引發出這種表現。如果當時不去做,那過後就很難再記起來了;因為人的感覺,很快就會消失,過後的回憶,難免會誇大,至少也有一些失真。經過長期的摸索後,就可以擬定出一個固定的程序,用來反復練習,直到能在適當的時候,隨時把適當的情緒叫出來,表現最佳的能力。
平常當然不需要這樣做;但在重要時刻,如遇到危險、面對挑戰或參加比賽時,或許它可以幫助你安然渡過。
自我控制
要是剛開始不易做到,那可以試試聯想法。聯想法就是把不易控制的情緒,與可以控制的事件聯結在一起(註:類似制約,或催眠,但不盡相同。那是身不由已地被控制,這是獨立自主的自我控制)去創做出一種聯想。如聽到某種音樂,想到某件事情,看到某幅圖畫,甚至只是在心中默念某一句話,就能產生效果。
穩定情緒
但情緒不一定能保持很久。所以,我們必須想辨法把它穩住,至少在路線爬完之前,不致有變(如何才能穩定情緒,請看第五回:心無二用)。

二.發功 適當時刻,在適當地方用力。
也許有些路線,你還爬不上去,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體能不足,力量不夠(那簡單得很,下苦功去練就是了);也可能是基本技巧不夠熟練,覺得有力無處用,非得看別人爬過,或重複爬很多次之後,才上得去。如果不是以上兩種原因,覺得自已體力非常好,技巧也十分不錯,還是爬不上去,那可能是力量與技巧用錯了地方。有體能,有技術,若沒有善加利用,那就無法爬得順暢。相反地,體能差,技術不足,如果能盡情發揮,也一樣可以爬得很高興。
1.柔軟 該用力時用力,該放鬆時放鬆
當心情緊張的時候,大部份的肌肉都會僵硬(不自主的用力)。但攀登的過程中,肌肉必須能交互用力與休息;否則,一定很快就累了。
身與心會互相影響;要放鬆肌肉,必須先放鬆心情。放鬆心情有很多方法,有馬上見效的,有慢慢培養的。當你發現自己在緊張的時候,一直重複對自已說:放輕鬆!放輕鬆!有時候的確會有效。
你也可注意你的呼吸。緊張時,呼吸通常會很急促,或斷斷續續,甚至停止好幾秒鐘(那是不自覺的)。先控制呼吸,不急促,不停止,順其自然,緩慢而深長。呼吸順了,心情也就輕鬆了,肌肉自然也不再繃緊。
多注意高手在攀登時的表情與呼吸,你將會有更大的收獲。
2.協調 肌肉不互相對抗
雖然已掌握住用力的時機,但如果用錯了肌肉(該放鬆的肌肉也一起使用),既浪費能量,容易疲勞,而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最常見是對抗肌也同時用力,使力量互相抵消。由於用力時收縮的肌肉,比真正需要的多,所以會出現一些不必要的動作,或使動作變得不順暢。通常攀登者本身不易發覺,必需教練從旁提醒。重複參考自己攀登時的錄影帶,也是很好的方法。
3.韻律 動作與動作之間的完美銜接
在肌肉控制得法之後,我們才可以談韻律。大部份的路線,都不可能從頭到尾只用同一種技巧。假如,每爬一步都得停下來想下一步該怎麼爬,那動作就無法連貫,自然會很吃力。要動作與動作之間能夠連貫,有兩個方法:其一是把路線爬得很熟練,每一步都記起來,一般叫做背公式;除了用來表演或鍛練體能外,實在不易使你有所進步。另外是熟練技術的應用,養成直覺反應,能隨機應變,見招拆招。後者才是精髓,才能提昇你攀岩的層次(不是指難度)。
4.節奏 該停則停,該動則動,該快則快,該慢則慢。
在肌肉控制得法,技術運轉如意之後,最終才談節奏。假如你毫無計劃,一直往上衝,而不知節制。就算你有很好的體力與技術,也可能因為不小心踩到海蟑螂而滑到;或尚未攀登完畢,已先行氣絕。
應快時快(動態),應慢時慢(平衡),應停時停(休息),如此才能完全發揮。
5.綜合
柔軟及協調,是對肌肉的適度控制。(如同士兵的操練與組織)
韻律與節奏,是對技術的善加利用。(如同戰術與戰略)(註1)

有人善於爬抱石,有人善於爬先鋒;有人在大砲與龍洞的攀登能力,差別甚大。可能是先天條件的不同所造成,也可能是體能鍛練方法不同。但前述的柔軟、協調、韻律與節奏四項,或其中之一有所欠缺,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卻經常被忽略。找出欠缺的部份,加以強化,才會有突飛猛進的可能。(請看第七回:本性畢露)
有時候,雖然有了嚴格的操練(柔軟),精密的組織(協調),純熟的戰術(韻律),與正確的戰略(節奏),仍不見得會打勝仗。還需要一個權責統一的指揮中心,與反應迅速的通訊綱路,才能發揮最大力量(請看第五回:心無二用)。
三.收勁 緊張的肌肉及心情,得以再度放鬆。
這個步驟很重要,卻經常被忽略。
1.放鬆肌肉 縮短疲勞時間
攀登前,要先爬簡單路線熱身;回家前,也要爬簡單路線排除乳酸。爬前做伸展,不易拉傷;爬後也做伸展(比爬前做更重要),可以放鬆肌肉,真正休息。
2.放鬆心情 加快適應現實生活 (以免工作時,心不在焉)
結束前不拼未爬上的路線──未完成的事,會一直盤旋在心中,不易消失。
結束前不玩新的,有趣的抱石。快樂的感覺,會使第二天的工作顯得無趣。
可以聊聊天,把今天的心得,感受舒發出來(當然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爬爬熟識的路線,把剩餘的體能用完。反正最好平平淡淡地到來,也乾乾淨淨地離開。
3.綜合
總而言之,臨走前的身心狀態,會延續一段時間(也許好幾天)。所以離開前的收心,是必須的;否則,你的工作,學業,甚至平常生活作息,都可能受到影響。那攀岩只會使你沉迷,而無法使你提昇;大部份的人都是沉迷得越深,斷絕得越快。要看一個人是否會持續不斷地爬下去,這個方法最準確。

知道了該做些什麼之後,到底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呢?如何掌握更多培養情緒的方法?如何把培養好的情緒穩定下來?或者把思考性的技術轉變成直覺反應?請看第五回[心無二用],讓我們一起來建設自己的指揮中心。

註1:發功包括了柔軟、協調、韻律及節奏四項,為何獨缺平衡?因為平衡屬於拳法,而不屬於內功心法。前面提過,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但練功不練拳,空有一身功。(拳法不在本文範圍)

戲說攀岩之道 第五回:心無二用
世上當然有能 "左手劃方,右手劃圓" 的人物,但如老頑童周伯通之流,終是少數。一般人專心做一件事,還不一定能做好,更不用說同時處理多種狀況了。
但話說回來,除了少數高級人物(或有權,或有勢,或有錢)以外,那一個不是雜務纏身,時間少而事情多,好像時間永遠不夠用似的。更要命的,有時諸事接踵而來,又不得不同時解決。雖然全力以赴,仍然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錯誤。
要突破困境,事前必須要把問題精簡,再來建立處理的程序,當然,還要保留適度的彈性。如此才能把紛亂的情況,轉變為單純的局面。
攀登前,思前想後;攀登中,手忙腳亂;攀完後,不加檢討,不亂才怪。反之,攀登準備如家常便飯,攀登動作乾淨利落,成功與否皆虛心求教,當然可以精益求精。不過,若無論成敗,皆能淡然一笑,才是「無心」的最高境界。
以下要討論的,是如何由「清心」與「用心」的訓練,進而轉為「專心」與「無心」的境界。
一.清心 認清本我
認清真正的需要,建立屬於自己的攀登形態,不必經常跟別人比個你高我低。詳細的方法已曾提及,在此不再重複(詳見第二回明心見性,及第七回本性畢露)

二.用心 學習技術,熟練技巧。
在不同的攀登形態中,都需要面對各種隨時發生的狀態。若就外來的干擾而言,最單純的當然是幾公尺高的抱石,最複雜的莫過於幾百米的大峭壁攀登。若計較內在的影響,當然以上方確保為最少,公開比賽為最多。就以上的觀點,列表如下:
形態
基本能力
外來干擾
內在影響
克服方法

抱石
爆發力
動作技巧
墜落可能受傷

找地面平坦處爬
找人或墊作保護

上方確保
耐力
體能分配
確保是否安全
怕高
讓熟識同伴確保
常爬高的路線

先鋒(Bolt)
掛繩
繩絆腳

怕長墜落.
熟識墜落的感覺了解繩子的位置

先鋒(岩楔)
支點架設
路線選擇
選擇架設位置
支點是否安全
不相信岩楔
經常使用岩楔
大峭壁
手腳點選擇
雙繩系統
危石太多
雙繩纏繞
生死體驗
判斷力重於技術
耐力重於爆發力
公開比賽
On Sight
手腳點鬆動
1.對路線陌生
2.群眾壓力
3.勝負得失
4.不能重來
1.多爬新路線
2.經常面對群眾
3.認清比賽真義


註:表中各項均為累加的,後者包含前者(比賽除外)。
1.基本能力:
必須具備的最低能力,可以由基礎訓練獲得。如體能,動作技巧,裝備的使用方法等。
正確方法
對初學者而言,除了用教練所教的方法外,別無選擇。但打好了基礎之後,就不能再閉門造車,獨學一家。最好各門各派,都有所認識,並結交各路英雄好漢,互相切磋,才能集各家所長,棄各家所短。(註:凡能成一家一派者,其各部分的理論,必一脈相承,圓融無礙。但凡有所長,必有所短;故棄其所短,則不能盡得其所長。)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之後(註:還要不時修改),就可開始修練了。
勤加修練
大部分修練的方法都很簡單,只要能持之以恒就行了。問題就在一個「恒」字,很多人就是做不到。這跟意志力的強弱,其實關係不大;而是因為所訂的外在目標,與真正內在的需要,有了差距。(請參考第三回中的「三.修心」)。若不加以調整,則經常在做與不做之間掙扎,是無法避免的。
生活即訓練,訓練即生活。當根據內在所需,決定了外在的訓練後(如體能訓練,技巧訓練,柔軟訓練等),就要想辨法把訓練融入生活中,成為生活中自然存在的一部分。如果不能融入生活,就很容易中斷,而變為時停時做。停下來可能是因為忘了,或心情的不穩定,那訓練效果當然會打折扣。但是,停了一陣子,突然又會變得十分積極,為了原來所訂的目標加緊努力,甚至超過原訂的進度,而仍然對自己充滿了自信,覺得一定能補回來;可是得到的,卻是不易復原的運動傷害。然後,再次陷入低潮。若讓它反覆進行,而不求改進的話,那你的攀岩生命,絕不長久。(註:每個人的生命力,都會有起有伏,如何能掌握起伏的週期,善加利用,而不被控制,在第三回「運氣發功」大約談過,以後在第七回「本性畢露」中,會再加以詳述)
譬如想增加柔軟度,就要先想好到底要多柔軟就夠了?要達到目標,每週至少做幾次?總共要做幾個月?其次,再評估甚麼時候做,才不會被干擾(伸展最好能一個人靜下心來做,效果才會好;體能卻在有伴的情況下,進步最大)。每天下班到運動場?每天睡前?還是每天中午吃飯前?最好找每天都會去的,一樣的地方,一樣的時間,才不易中斷。
2.外來干擾:
外來干擾何時發生,不是攀登者所能控制的。有形的影響,可利用熟練的技術,事先防範;或發生後,馬上排除。必須從實際攀登學習。一般人以先鋒攀登時,如何架好岩楔的干擾為最多。除了對岩楔作徹底的了解,加上經常實際應用外,別無他法。
3.內在影響:
因人而異,只有自己才能了解與化解。
怕高與群眾壓力
事實上,很少人不怕高的,包括常爬大峭壁的人。你看他不怕,其實他怕得要命。只是怕歸怕,爬歸爬,絲毫不影響攀登的能力,反而因此更加小心。方法無它,就是經常在高處。同樣地,經常在大家面前爬,習慣給別人看,就不會想人家怎樣看你。
陌生感
爬熟識的路線有安全感,但爬新路線才有創造力。
On Sight路線才能加強攀登能力,使我們想法靈活,技巧富於變化。怕生是很正常的,只要能勇於面對,很快你會發現,其實沒有那麼可怕,甚至會變成不爬新路線,便索然無味。
生死體驗
在台灣爬大峭壁不好玩,也不鼓勵大家去做,因為實在危險。在攀登危石重重的高山峭壁的時候,你必須面對很多不可預測的變化,必須冷靜而正確地處理,任何一個疏失,都足以致命。但如果你能在多次大峭壁的洗禮後,而仍然存在的話(就是還沒死),那你對生命的價值,一定有更深的體認。同樣地,在預知自己要先鋒墜落前的短暫時間裡,也多少能有所體會。
勝負得失
群眾所以會對你產生壓力,部分原因是不習慣,但也可能是得失心太重。放開勝負得失談何容易,通常它跟上了你之後,就是一生一世;因為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最後勝利,或真正的滿足,除非你能自我覺醒;否則,只好終生追遂。
開始的階段,我們不談根除,只求忘記。如果能暫時拋開勝負得失的念頭,一心一意在目前所面對的情境,全神灌注於下一個攀登動作,仍然可以在此時此刻,發揮出真正的力量。

要達到以意馭氣,自由流轉的境界,除了要根基深厚以外(即基本能力夠,用心程度足),尚需假以時日,潛心修練六神氣功。所謂六神者,即提神,入神,忘神,再入神,全神,回神。欲明六神之大要,請看第六回:心無二用(下)

戲說攀岩之道 第六回:心無二用(下)
三、專心心無雜念,專心一致。
在攀登時,我們的實力到底能發揮多少,心理狀態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專心與否,變得非常地重要。
從小到大,每個人都叫我們做事要專心,才能做得好;但好像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才能專心。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專門修練專注之法的六神氣功。
專心程度與攀登時機的配合:
攀登前的運氣--冷靜,放鬆,內斂,思考。
攀登時的發功--激動,緊張,外顯,直覺。

以下為On sight路線時,心情變化的六個階段(以比賽的時間為準):
1. 提神攀登前的準備
攀登前30分鐘
目的在產生適當的情緒,包括一系列的自我暗示,加上精選過的活動(如聽音樂,看紙條,充分的伸展操,根據觀察比賽的路線的記憶,詳細思考;在腦中演練,感覺其韻律。
攀登前幾分鐘
想想馬上就要爬了,讓心跳加快,進入激發狀態。
狀態不好時,提醒自己能力依舊,只要下定決心,就可扭轉逆勢。
2. 入神起攀狀態
起攀前幾秒鐘,專注計劃的簡單提示(注意速度,或休息時機)
激發水準的調整
專注路線起步時要做的幾個動作。
3. 忘神攀登中
除了往上攀爬之外,忘掉一切(如路線難度,觀眾,墜落的可怕,勝負,觀眾,賽前的爭執)
4. 再入神再度專注
攀登中注意力被分散了(如發生失誤,因擾,遇到因難停下來,鉤環掛錯。)要事先計劃及演練,如何把心拉回來。
最好的選手,似乎在各種(尤其是不好的)情況中,均能保持水準。
他們總是能為了保住樂觀和信心,而找到理由。
提示 不想停下來,卻停下來了,可用來作為需再度專注的訊號。
一有機會就練習再度專注,平常訓練時,也可創造一些分心的情況,使你對[向度]的改變熟練。
為[轉換向度]多設定幾個提示語,以免麻目了。
5. 全神激發潛力
在緊要關頭,能夠有辨法動用所有的精力與能量。
下定決心,完全投入,突破極限,發揮平常實力的120%。
末受嚴格訓練的人,感到疲勞時,會放慢或停止。已受嚴格訓練的運動員,不能跟一般人一樣,否則無法發揮潛能。
當你感到疲勞時,應立刻想到,該如何激發身體剩餘的能量。
事先計劃並加以練習的激勵語句,必須要強烈地投入感情,以堅信的態度說出,如此才能克服因疲勞所引起的負面情緒。
末能有效地發揮潛力,通常是因為末事先下定決心,作此打算。
6. 回神攀後調息
不管結果如何,盡快恢復平靜,重新面對下條路線。

奧運籃球教練Jack Donohue講過一則故事,談到一位年輕人,匆匆忙忙跑到機場內的售票櫃台前,往臺上丟了兩百塊美金,急促說道:「快點,給我一張票!」售買員問他:「先生,你要那裡?」年輕人回答:「難道你看不出我很急嗎?我才沒時間去想要到那裡,快給我票啊!」有時候,我們為了想完成某些事汲汲營營,根本無法停下片刻去想想我們的目的地,和怎樣才是最快速達到目的地的方法。
設定目標很重要,能提供按部就班,安抵目的地的方法,並且還激勵我們踏出第一步。今日的目標,即明日之事實。
比賽專注計劃 事先決定比賽中,每個階段你要的感覺。
比賽不是教導自己技術的時間,是信任身體,讓它自由發揮的時候。
你只要能放鬆自己,它會自然做出合適的動作。
攀岩是需要解讀和回應的運動(熟識的路線不用),攀登時不能只專注於技術或動作的層面,這會使你無法充分發功。而應專注於眼前狀況的解讀,與使用直覺性的回應。也就是攀登動作盡量順其自然,這樣才能讓你的身體,意念及技術三者結合在一起。
賽前再度專注 將外在或內在干擾(如擔憂,自我懷疑或自貶自損等)加以排除。很多微小,無意義的行為,可能對你的情緒有重大影響。小事情做成大影響,因為賽前激發度高,也因為我們習慣逃避,而很少花時間去面對困擾,並加以解決。
解決的方法很多,如:
1.放下:把不可改變的困擾,暫時放到一邊。
如爭吵,下雨,場地不好,強勁的對手,成績(別人或自己的),有人向你發問等等,都會令你分心。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在心中預演比賽過程,或對自己作已設計好的各種提示,以期回復專注狀態。
2.保密:如果有點累,或準備不周,感到無法發揮全力,最好不要讓身體知道。
告訴它,你現在正處於顛峰,要發自內心地相信。
3.獨處:要留一段獨處(至少在心理上)時間,作最後的心理準備。
應該每次都作固定的安排,讓它成為習慣。
四、無心
1.內外兼修
當你各方面都已經準備就緒了,就可以正式開始做心靈訓練了。也就是說:有了足夠的基本能力;對外來的干擾能熟練地化解;而內在的影響,種種的情緒,也清楚它們是為甚麼會產生的。不過,就算你準備得不夠,也不妨訓練看看;因為這個訓練很安全。也許,你會因準備不夠,而一無所獲,但絕不會有任何後遺症。
2.感覺優於思考
所謂正式訓練,在別人看來並沒有兩樣,還是一樣地爬,一樣地休息;沒有爬得比較多,也沒有休息得比較少。只是以前主要用頭腦來想。現在呢,相反地,要盡量忘記各種技術與動作,更不要用頭腦想怎麼去爬。把身體的主控權交給你的直覺,讓身體自由地感覺,腦袋唯一要做的,就是甚麼都不想。如此才能解放你的身體,去做它本來就能做的事情。不能多想,而必須多用感覺的原因有三:
減少消耗
想得越多,停留就越久,力量的消耗當然也越多。
統一指揮
左腦主控思考,推理;右腦主控運動,直覺。某一方在運作,則另一方就會被抑制。邊爬邊想,左腦與右腦會互相抑制。指揮中心出了狀況,肌肉的合作性就變差,動作自然會僵硬與遲純(不協調)。
不易分心
當你開始思考該如何爬下一步的時候,就容易跑進別的念頭(如墜落好可怕...),使你無法自然地做出下一個動作。
3.習慣成自然
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可以養成的,但成了習慣之後,就不容易改變。很多人喜歡在爬不上去的時候,就吊在岩壁上邊想邊試,甚至能吊在同一個地方超過10幾分鐘。不要說確保的人受不了,對攀登者本身,也沒有甚麼好處。因為這種斷斷續續的攀登形態,也會不自覺地成為習慣,而無法一直保持專心的狀態。要使整條路線的攀登變得流暢,就得把思考與感覺,兩種不同的模式嚴格分開。習慣在地上作觀察,分析與模擬;在岩壁上則根據直覺的判斷來攀爬。
當你的技巧,仍然處於記憶的階段,而不是一種直覺的動作,那根本還不能談專心,更不用說無心了。好比軍隊正在作戰的時候,指揮官仍然要一直控制著每一個行動細節,部隊完全不知道下一步的行動,那後果不想而知了。又如籃球比賽,當隊員拿到球之後,還要看教練的指示,才知道如何走位,或傳給誰,那想不輸也難。應該在平常的訓練中,使隊員熟悉各種狀況,反覆練習,成為一種直覺動作,遇到狀況能馬上處理。在攀登新路線之前,我們可以就觀察路線所得的資料,擬定一些原則。等上了岩壁後,身體的動作就得交給直覺去處理,讓它自由去發揮。
4.以意馭氣 經脈流轉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就是某些路線有時候會爬得很順,有時候卻爬得很辛苦,甚至還爬不上去。為甚麼同一條路線,同一個人爬,竟然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原來當你心無旁鶩,專心一致的時候,就會生出一股很強的氣,在身體各處流轉(氣的存在,己被現代科學所證實),使身體各部份的能力,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產生相輔相乘的效果。本來爬不上的路線,都變得易如反掌;當你胡思亂想,心神不寧的時候,身體各部份,就無法協調,力量被分散掉了,自然表現不佳了。

以下為四種可能經歷的心境:
1.用心階段:意先後發 (先想好再去做)
2.專心階段:意發並進 (想到的同時已經在做了)
3.無心階段:發在意先 (做完了才想到)
4.終極階段:極發藏意 (做完了,還不知道自己做過什麼。)

經過長時間的修練,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c03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