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7于中橫迴頭灣步道

雖然走過南湖中央尖與北二段,但中央山脈主稜以西的水文水系在腦海中幾乎是一片空白,除了波浪──比林稜線,以及陶塞溪上南湖,此區的概念真的很模糊。安排這個行程也是強迫自己閱讀相關資料的驅力。



往梅園的清流吊橋




昨晚在新白楊搭帳,水管被修路工挖斷了,幸好在舊羊頭登山口有取水備用。翌日清晨從新白楊出發,公路沿著蕨山壁立的東北山麓,以數個髮夾彎的姿態驟降高度經衡山隧道後,往北朝華綠溪山谷深入直抵華綠橋。這個驟降使得中橫有很好的展望全瞰華綠溪下游瓦黑爾溪溪谷的壯闊,與立霧溪下遊仰望壁立的峻谷大異其趣。新白楊到洛韶這個向北的大迴旋之後,沿著瓦黑爾溪的溪谷向東緩下,合歡越的「古白楊──鶯橋」段就隱伏於對岸的稜線上。回首來時路,中橫蜿蜒而上陡陗的蕨山北麓,有那麼點棧道的驚險。視線中斷斷續續的公路線,最高的那一道,與蕨山──荻坂山稜線接合的即是新白楊了。


荻坂山





過了洛韶之後,景致變得開闊,因為瓦黑爾溪的南岸稜線(羊頭東稜,羊頭──蕨山──荻坂山)並不高,因此視線得以越過更南的塔次基里溪,極目細數奇萊東稜的山頭──佐久間、富田山與江口山。彷彿很近,可以用手輕揮描摩山與天的際線,而富田山一稜到溪的陡陗,卻又是望之儼然。這時清晨的陽光自稜線上飽和的藍色天空灑下奇萊東稜北山麓,迸射出一道道天啟般的光束,不自主地想舉手向天,回應那光。



梅園步道途中





嗯,並沒有那麼做,倒是仔仔在停留佇足時很愜意地做日光浴。


薛家場登山口





不久,到了薛家場(或是鶴壽居),在路旁輕易地就找到往鶯橋的路標。下方隱約有一民房,不知…….沒有帶裝備,只好放棄一訪。薛家場是觀察荻坂山與饅頭山的極佳地點,饅頭山在此看起來很像環流丘,從河底錐狀突起,山形與位置都非常特殊。



過了恆山隧道即到了豁然亭,幾年前猶可從天祥步行直上豁然亭,地圖上看起來直線距離約一公里左右。站在豁然亭,倒是比較悠然神往,想起一則日據時代關於合歡越的健行記錄:「上午自卡拉寶出發,傍晚即可抵達塔比多(天祥)過夜」






之後,中橫像另一個髮夾折向北,深入小瓦黑爾溪,頂點即是回頭灣,即合歡越陶塞支線的入口(也就是梅園竹村步道)。



在《合歡越嶺古道調查與整修研究報告》中,是這麼寫的:
三、陶塞支線
陶塞步道主線由九梅繼續沿溪行,至山里社舊址,此地為一環流丘,海拔約850M,陶塞溪環繞三面,均為幽窄之峽谷。原有吊橋跨陶塞溪,現已毀棄。由山里社再沿陶塞溪行,約1 小時可達陶塞社舊址,其地海拔約 1100M,為寬廣平闊之段丘,原有的陶塞部落分為三個聚落,兩個在1100M 左右,另一個在1350M 處,為一更大的平台。步道由回頭彎至此,共長約 10.公里,需步行約三小時。



沒有裝備,帶著一隻西高地,也只能輕鬆走走了。



走著走著,想不到路斷在梅園之前,沒能造訪。


路斷在村子口





之所以對梅園有與趣除了想一探「陶塞上南湖」的登山口外,還想著一椿獨門心思的心遊。






隱約記得有這麼一則新聞,梅園裡頭的農場住著中橫築路的榮民在此地開墾定居,斗轉星移,人也凋零了,教堂的神父去世後梅園的天主堂不再有神父駐錫了。
因此尋索著合歡越的遺跡,中間這一段卻被逐漸淡忘了,心頭擺脫不了去教堂憑弔那一股說不上什麼的低迴。我想在今年夏天再去一次,據說那裡有一棵大銀杏,還獨自茂盛地活著。


步道口的流籠頭,與蓮花池交通貨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c03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