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建議帶著理性分析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並壓抑對大自然與生命憂傷的耽美情緒,免得被這故事吸引而不可自拔。



《阿拉斯加之死》是作者應《outside》雜誌的邀請,去報導一名叫克里斯的青年的死因之謎。由於克里斯出身優渥的中產階級家庭,受高等教育、成績優良。大學畢業後卻獨自在離開都市到美國各鄉下流浪,最後一個人闖入阿拉斯加的荒野生活,孤獨死於阿拉斯加。


由於媒體的報導,輿論熱烈地正反兩面評論著克里斯。於是作著jon應雜誌之邀著手調查。



從一些顯見的證據看來,克里斯出身優渥的家庭,因此並非迫於生活流浪,那他在荒野之中追求些什麼呢?所以說《阿拉斯加之死》這個譯名切合主題,實則是個討喜而偏離主旨的譯名,《into the wild》才是作者想探討的主旨。



於是開始一連串多方面的辯證。作者是同情克里斯的,從歷史中找到許多進入荒野自我心靈追求的事例。例如

chap 8 比較克里斯與典型的荒野流浪者(意圖突顯克里斯的獨特)。

chap14 john menlove edwards是受盡折磨的作家,也是精神病學者,一九五八年以氰化物自殺之前,是英國當代出色的攀岩專家之一。艾德華茲將登山視為一種「輕度精神病」傾向,他不是為運動而爬山,而是為了從束縛他生活的內在折磨中,尋找避難所。






作者同情克里斯是確立的。chap 14是編輯上的神來之筆。jon以年輕時攀獨登Devils Thumb的經驗來說明。內容令人動容,它也能旨在補充說明克里斯未能及時表達出來的心境,以下是一些書摘:


Devils Thumb的連結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vils_Thumb


218頁 多少個月來,我一直說服自己並不在乎生命中缺乏親密關係、缺乏真正的人際關係,但因這名女性的陪伴而使我感受到的快樂──她的笑聲、她無意中碰觸我臂膀的手,揭露了我的自我欺騙,使我空虛而心痛。


220頁 因為孤獨,即使最普通的事物,對我而言似乎都充滿了意義。(往魔鬼拇指山途中)

224頁 寂靜再次籠罩了冰河,我覺得孤獨無依,脆弱迷惘,不由得啜泣起來。不久,我感到難為情,於是止住哭泣,大吼髒話,最後聲音都沙啞了。(在營地四天後,在糧食將罄之際,約定的飛機終於帶來補給品。)



作者當然也有一些批判:

275克里斯沒有帶詳細的地圖,錯過求生的機會
286高估了對阿拉斯加曠野的適應能力


也有一些維護克里斯之辭如:危險是一種誘惑(舉證梭羅..等)、年輕的熱情和渴望強烈衝擊的記憶..等等。



不過我認為從倫理的角度很難認同脫離社會走向孤獨的荒野而死亡,但獨行於荒野顯然有什麼神秘的心靈吸引力。也許就像「諾斯替」或是諸多神秘宗教的法門,理性無法確知,僅能盲信....仰望追求心靈滿足,然後一直追求著。我們對心靈的探究實則非常薄弱,而那些什麼什麼的真的是太美了。jon其實也有一段理性的自剖:

我以為攀登魔鬼拇指山能夠改變我的生活,當然最後什麼也沒有改變。但這次經歷讓我了解山巒並不能承擔夢想,尤其幸運的是,我能活著與大家分享我的故事。



這本書有種莫名美的憂傷,讀到chap 7

隆納德記得:「亞歷克斯前往阿拉斯加的時候,我祈,祈求上帝照看他;我告訴祂,這個孩子不同凡響。但祂卻讓亞歷克斯死了。因此在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得知真相之後,我和主斷絕了關係。我退出了教會,成為無神論者,上帝讓這麼可怕的事發生在亞歷克斯這樣的孩子身上,我覺得自己無法信仰祂。


真的是炫然欲泣,偷偷掉眼淚。不免想起以前台灣也有類似令人嘆息的例子kikika



等待美麗與清潔的腐朽,等待雨水與風露的翻新

不須垂淚送終的儀式,也不須鮮花棺槨的覆敝

當我躺在山的懷抱準備離去

請給我一個安靜的空間

鳥唱蟲鳴將不會停息

春雨過後,滿山遍野都是綠意花香

請不要問我為何選擇山林作為安息的終點

我的名字裡有山,我的回憶裡有山

我的生命就是山

kikika 引自http://clean.myweb.hinet.net/kikika.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c03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