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逃亡的第二天,歷史的變化急轉而下,馬嵬驛兵變促成唐肅宗
李亨自立為皇帝的契機。以下是通鑑的逐日記載──
...丙申,至馬嵬驛。...(侍衛的軍人譁變,逼令玄宗殺楊國忠、
楊貴妃等。)國忠.......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於驛門外
,并殺其子戶部侍郎暄及韓國﹑秦國夫人。..........乃命力士引貴妃
於佛堂,縊殺之。輿尸寘驛庭,召玄禮等人視之。玄禮等乃免冑釋甲,頓
首請罪,上慰勞之,令曉諭軍士。玄禮等皆呼萬歲,再拜而出,於是始
整部伍為行計。(可見玄宗號令有所不行了)(通鑑卷218)
丁酉,上將發馬嵬,朝臣惟韋見素一人,乃以韋諤為御史中丞,充置
頓使(國家的權力處於真空狀態)。將士皆曰:「國忠謀反,其將吏
皆在蜀,不可往。」或請之河﹑隴,或請之靈武,或請之太原,或言
還京師。上意在入蜀,慮違眾心,竟不言所向。韋諤曰:「還京,當
有禦賊之備。今兵少,未易東向,不如且至扶風,徐圖去就。」
(意見不一,並且權力處於真空狀態,玄宗正在逃亡,造就肅宗李亨
靈武即位的契機。)(通鑑卷218)
另外,由上文可知,玄宗並沒有放棄權力的掌握,至少就「不如且
至扶風,徐圖去就。」眾臣子是圍繞著唐玄宗給出主意的。另外,「上
(玄宗)在位多載,倦於萬機,......自得林甫,一以委成。」(舊唐書
.李林甫傳)只是說明玄宗倦勤,但並未放棄權力的掌握。
於是「上詢於眾,眾以為然,乃從之。及行,父老皆遮道請留,曰:
「宮闕,陛下家居,陵寢,陛下墳墓,今捨此,欲何之﹖」
上為之按轡久之,乃令太子於後宣慰父老。父老因曰:「至尊既不肯留
,某等願帥子弟從殿下東破賊,取長安。若殿下與至尊皆入蜀,使中原
百姓誰為之主﹖」須臾,眾至數千人。太子不可,曰:「至尊遠冒險阻
,吾豈忍朝夕離左右。且吾尚未面辭,當還白至尊,更稟進止。」涕泣
,跋馬欲西。(通鑑卷218)
歷史的偶然因素顯現了,馬蒐驛附近的民眾顯見玄宗急欲奔蜀,即是棄
關中地區於不顧,於是民眾於無計之中,乞求免於兵禍的一線生機──
即由太子李亨出面號召關中的人力與資源共同穩定關中地區的情勢。李
亨對這個提議似未透徹其中的機會。
建寧王倓(李亨次子)與李輔國執鞚諫曰:「逆胡犯闕,四海分崩,不
因人情,何以興復!今殿下從至尊入蜀,若賊兵燒絕棧道,則中原之地
拱手授賊矣。(李倓顯現過人的戰略分析,因此能立刻說服李亨,至少
看不出來李亨對於靈武即位是有預謀的)人情既離,不可復合,雖欲復
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邊之兵,召郭﹑李於河北,與之併力東
討逆賊,克復兩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復安,宗廟毀而更存,掃除
宮禁以迎至尊,豈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區區溫情,為兒女之戀乎!」
廣平王俶(李亨長子,即代宗)亦勸太子留。父老共擁太子馬,不得行
。太子乃使俶馳白上。上總轡待太子,久不至,使人偵之,還白狀,上
曰:「天也!」乃分後軍二千人及飛龍廄馬從太子,〔原注:仗內六廄
,飛龍廄為最上乘馬。〕且諭將士曰:「太子仁孝,可奉宗廟,汝曹善
輔佐之。」又諭太子曰:「汝勉之,勿以吾為念。西北諸胡,吾撫之素
厚,汝必得其用。」太子南向號泣而已。〔原注:上已南邁,而太子留
在後,故南向號泣。〕又使送東宮內人於太子,且宣旨欲傳位,太子不
受。(通鑑卷218)
在這裡可以看出建寧王李倓,廣平王李俶與李輔國(肅宗朝的權宦)敏
銳地看出打開局面的機會,尤其是李倓對戰略的精準評估。不過,這段
敘述無從得知李倓、李俶、李輔國以及李亨對於奪權的心理狀態,但汲
汲於以軍事實力謀權,是可以想像。。但以唐玄宗的角度來看,「且宣
旨欲傳位,太子不受。」是沒有的事,或僅是做的一場戲。因為
(天寶十四載,十二月)庚子,以永王璘為山南節度使,江陵長史源洧
為之副;〔原注:江陵郡,本荊州南郡,天寶元年更郡名。〕。潁王璈
為劍南度使,蜀郡長史唯圓為之副。〔原注:蜀郡,益州。〕。二王皆
不出閤。(通鑑卷217)
顯然,安史之亂一開始,玄宗即展開最壞的打算做佈置,而不是灰心倉
皇退位。而兵慌馬亂的李亨僅有隨從暨原來玄宗的禁軍後軍兩千人隊伍
將何去何從呢?
李亨自立為皇帝的契機。以下是通鑑的逐日記載──
...丙申,至馬嵬驛。...(侍衛的軍人譁變,逼令玄宗殺楊國忠、
楊貴妃等。)國忠.......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於驛門外
,并殺其子戶部侍郎暄及韓國﹑秦國夫人。..........乃命力士引貴妃
於佛堂,縊殺之。輿尸寘驛庭,召玄禮等人視之。玄禮等乃免冑釋甲,頓
首請罪,上慰勞之,令曉諭軍士。玄禮等皆呼萬歲,再拜而出,於是始
整部伍為行計。(可見玄宗號令有所不行了)(通鑑卷218)
丁酉,上將發馬嵬,朝臣惟韋見素一人,乃以韋諤為御史中丞,充置
頓使(國家的權力處於真空狀態)。將士皆曰:「國忠謀反,其將吏
皆在蜀,不可往。」或請之河﹑隴,或請之靈武,或請之太原,或言
還京師。上意在入蜀,慮違眾心,竟不言所向。韋諤曰:「還京,當
有禦賊之備。今兵少,未易東向,不如且至扶風,徐圖去就。」
(意見不一,並且權力處於真空狀態,玄宗正在逃亡,造就肅宗李亨
靈武即位的契機。)(通鑑卷218)
另外,由上文可知,玄宗並沒有放棄權力的掌握,至少就「不如且
至扶風,徐圖去就。」眾臣子是圍繞著唐玄宗給出主意的。另外,「上
(玄宗)在位多載,倦於萬機,......自得林甫,一以委成。」(舊唐書
.李林甫傳)只是說明玄宗倦勤,但並未放棄權力的掌握。
於是「上詢於眾,眾以為然,乃從之。及行,父老皆遮道請留,曰:
「宮闕,陛下家居,陵寢,陛下墳墓,今捨此,欲何之﹖」
上為之按轡久之,乃令太子於後宣慰父老。父老因曰:「至尊既不肯留
,某等願帥子弟從殿下東破賊,取長安。若殿下與至尊皆入蜀,使中原
百姓誰為之主﹖」須臾,眾至數千人。太子不可,曰:「至尊遠冒險阻
,吾豈忍朝夕離左右。且吾尚未面辭,當還白至尊,更稟進止。」涕泣
,跋馬欲西。(通鑑卷218)
歷史的偶然因素顯現了,馬蒐驛附近的民眾顯見玄宗急欲奔蜀,即是棄
關中地區於不顧,於是民眾於無計之中,乞求免於兵禍的一線生機──
即由太子李亨出面號召關中的人力與資源共同穩定關中地區的情勢。李
亨對這個提議似未透徹其中的機會。
建寧王倓(李亨次子)與李輔國執鞚諫曰:「逆胡犯闕,四海分崩,不
因人情,何以興復!今殿下從至尊入蜀,若賊兵燒絕棧道,則中原之地
拱手授賊矣。(李倓顯現過人的戰略分析,因此能立刻說服李亨,至少
看不出來李亨對於靈武即位是有預謀的)人情既離,不可復合,雖欲復
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邊之兵,召郭﹑李於河北,與之併力東
討逆賊,克復兩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復安,宗廟毀而更存,掃除
宮禁以迎至尊,豈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區區溫情,為兒女之戀乎!」
廣平王俶(李亨長子,即代宗)亦勸太子留。父老共擁太子馬,不得行
。太子乃使俶馳白上。上總轡待太子,久不至,使人偵之,還白狀,上
曰:「天也!」乃分後軍二千人及飛龍廄馬從太子,〔原注:仗內六廄
,飛龍廄為最上乘馬。〕且諭將士曰:「太子仁孝,可奉宗廟,汝曹善
輔佐之。」又諭太子曰:「汝勉之,勿以吾為念。西北諸胡,吾撫之素
厚,汝必得其用。」太子南向號泣而已。〔原注:上已南邁,而太子留
在後,故南向號泣。〕又使送東宮內人於太子,且宣旨欲傳位,太子不
受。(通鑑卷218)
在這裡可以看出建寧王李倓,廣平王李俶與李輔國(肅宗朝的權宦)敏
銳地看出打開局面的機會,尤其是李倓對戰略的精準評估。不過,這段
敘述無從得知李倓、李俶、李輔國以及李亨對於奪權的心理狀態,但汲
汲於以軍事實力謀權,是可以想像。。但以唐玄宗的角度來看,「且宣
旨欲傳位,太子不受。」是沒有的事,或僅是做的一場戲。因為
(天寶十四載,十二月)庚子,以永王璘為山南節度使,江陵長史源洧
為之副;〔原注:江陵郡,本荊州南郡,天寶元年更郡名。〕。潁王璈
為劍南度使,蜀郡長史唯圓為之副。〔原注:蜀郡,益州。〕。二王皆
不出閤。(通鑑卷217)
顯然,安史之亂一開始,玄宗即展開最壞的打算做佈置,而不是灰心倉
皇退位。而兵慌馬亂的李亨僅有隨從暨原來玄宗的禁軍後軍兩千人隊伍
將何去何從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